之前看到一篇 facebook 的小兒科醫師家暴討拍文被掀底,連帶看到很多相關評論與分享己身經驗的回應,真心覺得要「學習」當個好爸媽本來就是人生一門嶄新的功課與挑戰,而且這門功課幾乎無法預習,頂多只能從原生家庭的經驗傳沿下來。
我平時就還蠻喜歡分享我跟女兒們的互動,我們家的家庭教育是雙向的,與其說是我在教女兒們懂事,還不如說她們在教我怎麼學習當個好爸爸。(有時候她們出給我的功課真的不容易啊,考驗著情緒、考驗著學以致用、考驗著持續改善)
簡單分享從腦袋中蹦出來的兩點:
- 身為一個爸爸,我很常告訴女兒,#我需要她們的幫忙,才能當個更好的爸爸,畢竟我也是有你們之後才開始學。
我會想好好跟你們說,我希望你們怎樣、不要怎樣、為什麼要這樣或不要這樣,但我理解當下你們可能有更想做的事,你們也聽懂我講的原因,但那個當下會陷入兩難。
這時我會慣性碎念,如果你們有發現我在碎念,或是語氣開始變嚴厲,就代表爸爸需要你們幫忙了。
我想請你們告訴我,這時候爸爸怎麼做,你們會比較能接受,或是能取得你們想要但知道不好這中間的平衡點,我希望是由你們來主導,我只要讓你們知道我的原因跟立場,我相信你們會做出合適的決定。 - 我女兒已經會試著用合適的語氣,在合適的時間點,提醒我哪邊做得不好,怎麼做可以更好。
這樣讓我想到之前看到母親節活動是在學校裡面,要小孩「跪下,幫父母洗腳」的文章,我覺得我女兒在很多時候願意跟我說:「爸爸你說的雖然對,但口氣可以好一點」 可比 #跪下洗腳 要孝順多了。
知道我累了在休息,會跟妹妹說我們小聲一點,不要吵到爸爸,這種孝順要貼心許多。
抱著我的時候,念著爸爸要運動變瘦,要健康,這樣孝順真心許多。
在我運動完給我抱抱時,半拍著馬屁跟我說爸爸運動真的變瘦了,這樣鼓勵的孝順溫暖許多。
跪下洗腳活動裡面的那種洗腳,對我來說就是威權、父權式的洗腦本質,也很容易演變成家人之間的情緒勒索,離本質的愛跟孝順根本八桿子打不著,只是慣性用角色、地位、權勢去逼迫別人就範罷了。
兩個女兒一個小三,一個小二,她們能提醒我、指引我、指導我,being a daddy 哪邊不夠好,建議我可以怎麼樣調整更容易達到目的,而且大家都會開心一點。我對於她們能做到這樣的事情感到與有榮焉,這需要勇氣、需要觀察、需要智慧。
我們是一個家,是一個 team,每個人有自己擅長做的事,喜歡做的事,不喜歡做的事,所以大家要互相幫忙、互相守望相助,才能最大化大家的甜蜜點。
在我的職涯中其實學習了許多關於「教育」方面的技能與知識,尤其是怎麼樣產生行動跟效果,但這些「教育技能」更偏向「傳道、授業、解惑」這種知識或技能面的 teaching。
而家庭教育跟上面的 teaching 很不一樣,更多的是從心、感受、情緒出發,而不是邏輯、道理、事實出發。
「家裡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這也是我對李安曾經說過的話很有感觸的地方,我想把它這麼解釋:「孝順是一種單向的、屈從的善意,而我希望父母子女之間,存在的是愛,而不是孝順。」

當需要我的女兒盡到他們自己的責任時,我覺得適時反其道而行,從命令、責備的方式改成對他們 call help,請求協助,讓她們變成老師來幫助我學習,往往最有效果。舉個想要她們收好玩具的例子:
開始有些不耐煩的我:「我已經請你們去把玩具收好好幾次了,為什麼都講不聽?請教教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你們去把玩具收好呢?」
冷靜的姊姊:「你試著去白板上寫著,『我想請你們把客廳的玩具收好』,再叫我們去看。」
我寫好之後,請她們過來看。
姐姐:「妹妹,快過來看,爸爸在白板上寫下需要我們幫忙處理的任務!」
姐妹看完就開始上演小劇場,然後蹦蹦跳跳的去收玩具。
收完玩具後,姐姐告訴我:「你看,這樣是不是有用?這樣你就不用生氣,不用一直唸,我們也知道你需要我們的幫忙,我們就會去做,你下次可以試試看。」
嗯,雖然方式不一樣,但她們也在這過程把玩具收好了,不是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