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為出

在 facebook 上看到 高雄點的一則討論串 提及國中生因為跟流行換最新的 iphone 而被父母拒絕:

一名國中生在匿名公社發文指因為同學約好一起換iphone15,但爸媽以他手上i14還很新為由拒絕花這筆錢,認為同學都還在用i11叫他不要太貪心!

高雄點
國中生跟同學約好換最新的iphone遭父母拒絕

讓我想到上次出差完順便返鄉,跟家人聊到我的工作型態與對應的收入,很慶幸的是我的爸爸媽媽哥哥、我的太太小孩跟岳母,他們從來不覺得我是屬於賺錢很輕鬆的那種。我只是工作型態屬於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營收,但工作強度跟反噬的後座力也總是大到每次工作完都一副只差一兩步就往生的狀態。

有時候我爸媽會跟孫子孫女聊到我這個叔叔的專業能力跟賺錢能力(畢竟兒子有所成就,最開心的總是父母),偶然中我發現對談的重點不論是講的一方或聽的一方,很容易把重點放在「幾天就賺了多少錢」,卻少了重要的 context 表述。

我在某一次加入話題,但我的重點擺在:「你現在知道我在幾天內能賺多少錢了,覺得很棒、很羨慕嗎?但我想跟你說更多相關有趣的事。」

需要與想要,從記帳開始

我請他們想一下,他們一個禮拜花多少錢,這些錢雖然是爺爺奶奶或爸媽出的,但仍是家裡出的錢。一個月花了多少錢?額外買了哪些東西?可能是網購,可能是便利商店或手搖飲,可能是遊戲充值,可能是換手機(終於跟引文有關了),可能是手機資費。

接著我打開我的 excel 讓他們知道,我每個月的支出有多少、是哪些。扣掉水電這類家庭支出,公司稅務、辦公室租金這類支出,屬於個人額外的花費,我的支出其實遠低於大部分人的日常花費。

我請他們想一下,什麼是「必要/需要」,什麼是「想要」,然後幫自己的消費分類或貼標籤,花在必要/需要的是哪些,花在想要的是哪些,各自的比例多少?

我自己也不是很節儉、錙銖計較的人,我對於必要的花費不會貪小便宜,但我對於「想要」的部份已經可以很克制了。

舉個例子來說,我現在常用的手機門號月租費還是幾年前 1111 促銷的 188 方案,而且很慘的是高速流量只有 300 MB (對,是 MB),我還有另外一個 4G 分享器的門號,是之前 299 吃到飽的工作用門號。

通常就是工作上課時如果場地 wifi 有問題,有同學沒有合適的 4G/5G 上網,我會讓他們連我的 4G 分享器。或是家庭出遊時,帶一個 4G 分享器,兩台平板就都可以上網,不需要開手機分享網路,發燙或一下就沒電。

而我平時出門就都得額外帶一個 4G 分享器,手機才能順暢上網。

兩個門號月租 188+299,含家庭出遊多人上網跟上課學員可以使用,這樣的月租費估計比很多學生手機資費還省錢。

喔,順帶一提,我這樣用已經超過2年以上了,這2年其實有很多不錯的替代方案,例如可能用 288 或 399 取代我的 188 只有 300MB,一個月就多一兩百塊,但這就只是感覺「比較爽一點」而已,對我的生活跟工作型態根本沒影響,188 跟 288 雖然只差一百塊,但一百塊也是錢,這每個月的一百塊用在別的地方的價值更高。

我現在穿的鞋就只有一雙,還是為了防水而買的V-TEX,是在2020年七月買的,我很喜歡它,我就會一直穿它。既然還沒壞,我就懶得換。最近會想買新鞋,是因為跑步量比之前多至少幾千幾百倍的磨損,我有點心疼我喜歡的鞋子被我這樣操,所以想買雙專門用來跑步的鞋。

我換手機很少在推出新機的時候換手機,而是手機不堪使用時換手機,目前的手機是 2018/2/23 買的 iPhone X, 當時手機月租費從台灣大哥大的 988 -> 399,網路吃到飽,綁約 30 個月。當台灣大哥大租約一到期,每拖一個月就是多花快 600 元無謂的花費。

目前工作用的 surface pro 是 2020/4/5 下單的,商保4年,記憶體 16 GB 而已,但工作堪用,我也就繼續用了。我家的電腦、手機通常都是因為其他家人有需要「堪用」的裝置,所以工作用的裝置就會購入新的當升級賺錢工具,舊的裝置就會退下來給家人用。

開公司自己搞懂營業稅之後,就更能區分哪些費用支出是跟營業工作相關的,這是用來賺錢的花費,就是屬於必要的,不用太省,就當「少賺一點」,例如我之前上課從當天早晚在路上拉著超大咖行李箱跟人家擠捷運,到後來改搭計程車,甚至最後直接在前一晚入住來提高工作品質與效果。

那一年當客戶很體貼地詢問我,老師明年要不要調漲報價,我跟他們說我明年沒打算調漲,但我現在都會透過住宿商旅來增加跟團隊的合作時間(可以早點到、晚點走),以免大家問得正熱切,結果我因為通勤得離開而中斷那個狀態,如果你們認同且願意,就讓我差旅可以實報實銷。

事實上我的客戶也總是很體貼,在台中的商旅離辦公室走路約 20 分鐘,他們也是鼓勵我往返都搭計程車報帳,多點時間休息,保留體力。我很感念他們的體貼跟照顧,所以我也會盡我所能的幫客戶省錢,至少到現在商旅到辦公室不論遠近,我是還沒搭過計程車。有一般計程車可以叫,我就不會搭 uber,因為費用差很多,雖然可以報帳,但客戶的錢也是錢,怎麼幫客戶省錢、省時間、省成本、省阻礙,也是我很在乎的一件事。

我在工作的時候,早餐吃飯店的,午餐吃客戶的便當,一天只花一頓晚餐的費用,而晚餐大概就是全聯/便利商店解決掉,一個沙拉+地瓜+雞胸肉,或是一個便當就搞定,搭配友善時光,既省錢又可以減少浪費。加上今年練習調整飲食中,所以下午茶我也請他們訂得開心一點,但不用算我一份。

除非必要,我現在也刻意避免用 Uber Eats/Food Panada 訂自己一人的晚餐,之前我會覺得享受服務就要讓人家賺該賺的錢,從物流費、平台費一直漲價之外,連店家都被迫在平台上總是調高報價,一份麥當勞平台上賣的定價就是比現場多15元,然後物流費+平台服務費又接近 40 元。一份套餐就 150~160,這個價差 55 元就佔了 1/3 的比例,所以我現在除非必要,否則不太喜歡從外送平台上訂餐,我覺得這最終就是消費者、店家、外送員多輸,只有平台贏的狀態。

從自己能做的開始做起

沒想到寫著寫著也寫一堆了,拉回來當時的重點:「不要只關注在我好像只用幾天就能賺那麼多錢」,要更深入了解想擁有這樣的成果,得在之前怎麼耕耘、付出哪些代價,其實工作本身的前後也要花很多時間,不是只有正在工作那幾天而已,而且並不是有實力就能這樣,還得把握機會,還得有很多人的幫助,還要有運氣。

但是,真正該做的,自己就能做的,反而是量入為出的財務策略,區分出來哪些是必要的支出,哪些是想要的支出,你有多少收入,依據你的預算比例,才能有多少支出。總會有偶發的情況會超支,超支就代表後面的預算使用要省一點,才能回補。預算不一定要用完,沒用完的,就是用來因應未來偶發的超支,也可以當作預備金的水池。這完全取決於自己,不需要依靠別人,不需要運氣,甚至不需要前置作業(除非現在是處於卡債的狀態),現在就可以開始做,養成紀律。

最後,在我人生的其中一個遺憾,就是我太晚才接觸投資理財,少了很多透過時間的複利累積下來的資金,我之前全部的存款都是活存的狀態,如果再來一次,我希望至少在我開始賺錢的時候,就能規劃部份資金,每個月定期定額在 0050 這類的市場指數 ETF 上。有了這樣的概念,每次在屬於想要的消費時,我就會想這些錢放進去定期定額或零股,會不會讓我未來的人生更輕鬆一點。」

結語

摘要三個重點:

  1. 怎麼樣可以撐大自己的收入。
  2. 怎麼樣降低不必要的物欲,尤其是那些為了流行、為了面子、為了比較,而來的消費習慣。以及因為懶而不是時間運用價值考量,例如外送平台的例子。
  3. 省下來那些不必要的支出,怎麼樣活用資產、市場,理財對我來說從來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避免現金貶值,因為我現在用不到的現金,我願意借出去(例如定存就是借給銀行)來獲取額外的效益,我願意把我現在用不到的現金投入市場、承擔時間內的風險與波動,來獲得額外的價值。

第一點是人生的主軸跟戰場,第二跟第三點則是後勤補給與戰備。

對青少年來說,他們能先理解第二點且開始做起,我覺得就很棒了,對剛邁入職場的朋友來說,這三點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一點。

對在職涯第一點已經做得很不錯的朋友,除了二跟三要考量之外,我還會提到第四點:「保險」。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這麼處理保險

保險對我來說,就是用「已知且明確的支出」,來 cover 未知的風險與影響。當自己的財務盤點與規劃很透明清晰,就像規劃預備金、定期定額的支出一樣,撥出一定比例的預算在「保險」上,它就會是個蠻固定明確的支出,而保險的「標的」應該著重在「萬一發生什麼事,可能導致你原本的計畫規劃全盤皆沒」,針對這種情況來投保。

簡單的說,至少應該把重點投保在「創造收入」的對象上,例如我家就是我在工作賺錢,其他家人碰到什麼情況,只是「增加支出」,不會「減少收入」,那計畫只須因應變化做調整。

但萬一出事的是「負責工作賺錢的我」,那就不只是「增加支出」而已,還會直接影響「減少收入」,原本的規劃可能得全部打掉重來。

再來一次的話,我絕對不會搞什麼投資型保單、美金保單、甚至儲蓄險保單,也不會投入在那種保本的保單,而是關注在因應風險發生時不會打亂計畫的投保面向。例如主要收入來源的壽險、意外險、醫療險,與其投入大量預算投保在非收入來源對象上,還不如想想那些錢投入到市場所獲得的報酬,能不能在萬一碰到事情還能應急用。畢竟主要收入對象沒出事,收入仍是持續的,只要考量風險帶來代價的差額就好。

人生難買早知道,但現在永遠不嫌晚。

說真的,這些概念跟知識,我還真希望學校會教、家庭會教,而不是透過自己摸索跟吃虧才獲得教訓。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